孝文化
孝顺文化
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,不乏有关于“孝心”的故事。花木兰代父从军、郯子鹿乳奉亲、王祥卧冰求鲤、黄香扇枕温席等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孝顺父母的典例。在现代社会,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敬老尊老的行列里,公交车上主动为老人让座,过马路时热情搀扶老人,人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孝道文化……今天,百年堂就来为您介绍一些与阿胶有关的孝顺文化。
一、孝道贯百代,上下五千年
慈 母 手 中 线,
游 子 身 上 衣。
临 行 密 密 缝,
意 恐 迟 迟 归。
谁 言 寸 草 心,
报 得 三 春 晖。
——孟郊《游子吟》
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,没有华丽的词藻,不作任何的修饰,把伟大的母爱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,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,使慈母的形象真切而感人。
古人云:百善孝为先,羊有跪乳之恩,牛有舔犊之情,大地乃万物之源,父母是生命之本。在人的一生中,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,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: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;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;在甜甜的儿歌声中入睡,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;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;读书升学费去父母多少心血;立业成家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。可以说,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。这种恩情比天高,比地厚,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。
而我们做儿女的应该以何相报?
二 、朱熹奉胶孝母
倡导孝敬,应该是对父母身心需求的全面兼顾,需要人们具备孝敬能力。自古以来,阿胶就是后辈孝敬长辈的佳品。
宋代理学大师朱熹,其孝顺之德尽人皆知。朱熹老母亲体质很差,时常生病。一次,他到达山东境内,见到很多老人家不仅高寿,且面色红润,声音洪亮,步伐稳健,完全不像年纪已近百岁的老人。从当地人口中得知,此乃阿胶所赐,在山东很多地方,老人都有常年吃阿胶的习惯。自此,朱熹常捎阿胶与母亲。《朱子文集》里收录了朱熹给母亲的一封信,里面说:“慈母年高,当以心平气和为上。少食勤餐,果蔬时伴。阿胶丹参之物,时以佐之。延庚续寿,儿之祈焉。”
从圣贤朱熹的亲笔家书中可以看到,他深谙养生之理,所以他能选到适合孝敬的阿胶给父母。要想让父母“延庚续寿”,子女就需要像朱熹一样懂得滋补之道,懂得父母年龄段的滋补需求,这样才能选适合孝敬父母的,才能让父母拥有一个健康长寿的晚年。
三、曾国藩阿胶表恩
晚清重臣、湘军创始人曾国藩,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:他一生与太平军作战,有人骂他是“曾剃头”,说他杀人如同理发,残害天下苍生。不过他本人一生则以忠孝自居,扑灭太平天国,算是为清王朝尽忠;而关于他尽孝的故事,却一直和阿胶有牵连。
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,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写道,“曾受恬自京南归,余寄回银四百两、高丽参半斤、鹿胶、阿胶共五斤、闱墨二十部,不知家中已收到否?”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十九日,又有:“兹因金竺虔南旋之便,付回五品补服四付,水晶顶二座,阿胶二封,鹿胶二封,母亲耳环一双。竺虔到省时,老弟照单查收。阿胶系毛寄云所赠,最为难得之物,家中须慎重用之。”曾国藩后来出将入相,位极人臣,这些东西当然唾手可得,但在道光二十四年,他还是个翰林院编修,是个穷京官,弄到这些东西并不容易。特别是在他的家书中,将阿胶与高丽参并列,而且阿胶位居高丽参之上,可见当时社会风尚,以阿胶为难得的滋补上品,甚至比名满天下的高丽参还难得。后来曾国藩的家书中,屡屡出现寄赠阿胶的字句,阿胶成为曾国藩为父母尽孝的最好方式。
四、熬阿胶,尽儿女孝心
当代的年轻人,总想着名成利就之时,荣华富贵之日,才从容向父母尽孝。于是,我们不断打拼、不停出差、不止加班,在难得相聚的假期中,当我们看到母亲日渐衰老的容颜,父亲日渐衰老的身体,却每每内疚不已。我们最为担心的,就是父母家人的健康。
在山东省东阿县,一场熬胶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,更有80名长者及其家人参与其中,现场其乐融融,温馨感人。活动呼吁公众“熬胶孝敬,从我做起”,参与者们一面熬制阿胶,一面与父母话家常,现场气氛十分温馨。亲熬阿胶,亲自挑选阿胶并熬好,让父母能真正延庚续寿。儿女的亲力亲为,让一份熬好的阿胶暖身更暖心,投入的精力与心力有多少,父母感受到的孝敬之情便有多深。
阿胶作为传统滋补孝敬佳品,已有千年历史,本身已经固化成了孝文化的元素,成为中华孝文化的“物质遗产”。为父母献上一碗百年堂阿胶,这一举动同时也传承着中华民族优良的孝敬文化。